大家都聽過「肝」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,而中醫臟象中的「肝」跟現代醫學的「肝(Liver)」略有不同,中醫理論的肝,更包括了自律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的調節,所以在人體內有「將軍之官」之稱。李昀真中醫師表示肝主「疏泄」,所謂的疏泄,是透過肝氣來推動氣血津液的升降運行,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,氣血運行順暢,經絡、臟腑的功能就可以正常運作。如果因為生活壓力、作息紊亂、飲食不當引起肝氣鬱結,短時間會影響消化功能。長期的氣血不暢、產生了病理產物(痰濕、血瘀)使經絡阻塞,體內的廢物排不出去,就會造成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代謝性疾病。以傳統醫學天人合一和五行的觀點認為人體五臟之中肝屬木,四時之中春也屬木,因此春天為養肝為最好時機。
春天是萬物蓬勃發展季節,若肝鬱氣結則會造成精神抑鬱,胸脅兩側悶脹感,喜嘆息,易因緊張壓力引起腸胃不適或失眠,或有頭脹痛,肩頸痠痛等症狀。肝鬱氣結較常發生在工作壓力大、對自我要求高、心思細膩的人身上,尤其是女性在經前會感到胸部脹痛嚴重,也可能受到心情影響月經提早或延後。爾雅中醫診所李昀真醫師觀察,現代人生活壓力大,門診常見肝鬱氣滯型的患者,常常熬夜、睡眠時間不足或品質不佳,一有機會就靠暴飲暴食來釋放壓力,又偏好重口味、油炸或是精緻澱粉類的食物。長期下來,就造就了腰腹部肥胖、內臟脂肪高、且肩背緊繃,外表上易有「虎背熊腰」的形象。
李醫師建議,肝鬱氣滯可用中藥進行肝氣的調理,選用清濕熱、化痰瘀、降胃火的藥方,來消除旺盛的食慾和阻滯經絡的「淤泥」,再用疏肝、養肝陰的藥物緩和過度亢盛的神經反應引起的精神緊張、失眠、口苦、口乾等症狀。這類型的人建議多吃深綠色蔬菜、糙米、豆類等食物做保養,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,可以使神經運作更穩定。
李醫師特別分享大家三個可以自我保養舒肝的穴位,每穴位按壓5-10秒,有空或感到壓力時就可以多按:
太衝穴位於腳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指縫間,往上約1寸處。太衝穴屬肝經,可疏肝解鬱,清瀉肝火,心情鬱悶時可按太衝穴。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,約腕橫紋上2寸(三指),十總穴裡提到「內關心胸胃」,容易因緊張壓力感到心悸、胸悶、胃脹的人可多按內關。
內關穴位於手腕內側,約腕橫紋上2寸(三指),十總穴裡提到「內關心胸胃」,容易因緊張壓力感到心悸、胸悶、胃脹的人可多按內關。
耳神門穴位於耳朵上方三角窩處,可以有效幫助睡眠,清熱安神,還有抑制食慾的效果。
「一年之計在於春」李醫師強調,春天養肝可為整年的健康好基礎。把握這段黃金時間,除可改善身體許多惱人小毛病,還有助於增強免疫力,達到防病、強身的效果。
電話: (02)-8772-5986
電子郵件: dr.aerya@gmail.com
地址:台北市松山區慶城街24號5樓
爾雅粉絲團FB:爾雅診所李昀真醫師
取消政策: 取消預約或是更改預約時間,來電 02-8772-5986,或使用Line : Dr.aerya與我們聯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