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食道逆流是現代人的文明病之一,在飲食上往往都是吃飽吃爽的,但不正確飲食,就是足漸開始破壞自己的健康。「喝咖啡、吃甜食,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?」這句廣告詞反映出不少消費者飽受「火燒心」困擾的情境,胃酸分泌多及經常逆流的人,火燒心狀態,常常出現在於,飽餐或頭低位仰臥時常常誘發或加重。
很多人常自覺有燒心或有反酸,常覺見有酸性胃液或食物從胃部、食道反流到咽部或口腔疼痛胸骨後或心窩部疼痛。嚴重者常為劇烈的刺痛,可放射到胸、背部或耳後,酷似心絞痛,要注意如何分辨。然而這都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,再加上過去以及目前的疾病,且多數人都是等到反覆不舒服、需要照胃鏡的時候,才會發現自己早已胃食道逆流。
據國民統計,全台每4人就有1人有胃食道逆流;過去民眾多半會尋求西醫治療,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,中醫治療胃食道逆流也很有一套! 近20年來,胃食道逆流罹消費者數成長了5倍,這和現代人飲食西化、工作壓力大、生活節奏快脫不了關係。
一般而言,胃食道逆流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,40歲—60歲為發病高峰年齡,特別是身體狀況下降的老年人,很容易出現。由於胃食道逆流的症狀非常多,常跟其他疾病混淆,且很多中老年人伴隨有其他慢性疾病,因此最重要的是注意症狀的蛛絲馬跡,找出真正病因。
現代人工作忙碌,長時間精神上都是緊繃,壓力上不少,自然生活作息時間不規律,吃飯時不是細嚼慢嚥,常常吃重口味如麻辣、酸甜、燒烤…等食物,讓消化系統很大的負擔。
很多人吃東西時,都選擇吃開心食物,往往那些食物都是不健康的,很容易引起肥胖,因此容易導致,腹部裡壓力增加,引起胃食道逆流。由於這些高熱量食物被消化時需要很長時間,這些食物就會在胃裡,造成停留時間較長,讓食物。讓食物給食物逆流創造了條件。
晚飯吃得太晚或常吃宵夜,也是造成胃食道逆流的重要原因。很多人因為應酬、娛樂,或是習慣白天睡覺晚上工作,感覺又累又餓時就吃頓宵夜,吃完後飽著肚子就倒頭大睡。仰躺在床上導致胃酸出現逆流,加上飲食無規律被打亂,消化系統功能失調,時間一久,胃和食道就會生病。
長期抽煙和喝酒可減弱食道下段括約肌的防禦功能,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或使逆流症狀加重,如不及時治療,很可能引發其他併發疾病,甚至可能引起食道癌。
中醫的證型,跟西醫的一些表現還是有很多的相關性,發現有些食道的運動不協調,比如食道的運動過快、痙攣性的收縮,跟脾虛的相關性就更大一些。食道的運動無力,特別低下的蠕動,跟肝鬱的表現也是有很多的規律可循的。所以通過中醫的治療,把食道的運動能夠明顯的改善,這樣就從根本改善發病的機制。
無論古今,中醫皆認為胃食道逆流與情緒、飲食密切相關(情緒不和、飲食不節),而不單純的只是自身缺陷(脾胃虛弱、素罹膽病)所致。西醫近幾年來也傾向於胃食道逆流是種“生活方式病”生活步調快、壓力大、精神緊張、焦慮憂鬱、暴飲暴食、邊走邊吃…等。
肝胃部證
好發在工作壓力大,情緒起伏大。
證侯:胃脘脹滿,攻撐作痛,連及兩脇,呃逆曖氣,吞酸嘈雜,心煩易怒,悶悶不樂,大便不暢,舌苔薄白,脈弦。
胃中積熱證
好發在喜歡重口味,愛喝酒
證候:脘腹脹悶,甚則作痛,口苦,口臭,吐酸挟有食物殘渣,大便秘結。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脾胃虛寒證
好發在喜歡生冷食物,愛吃冰。
證侯:胃痛隱隱,泛吐清水,喜暖喜暗,手足不溫,大便溏薄,舌質淡白,脈沉細。
飲食停滯證
好發在暴飲暴食,吃東西很快。
證侯:胃脘脹悶,甚則疼痛,噯腐吞酸,嘔吐不消化食物,吐後痛減,大便不爽,舌苔厚膩,脈滑。
穴位埋線治療
穴位埋線作為傳統針灸療法的延展,本質上是一種長效針灸療法,起到“疏通經絡氣血、調和陰陽”的作用,埋線可達到長效刺激經絡穴位的作用。
穴位埋線後,可吸收的醫療手術專用的縫合線,在人體穴位內軟化、分解、吸收,這一過程會對穴位產生長時間的刺激,使身體生理、化學等發生一系列反應。進而對穴位產生一種緩慢、柔和、持久、良性的“長效針感效應”。
現在很多人對穴位埋線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減肥上,但其實穴位埋線療法的適應症非常廣,可以有效治療很多種疾病。早在2000多年前,《黃帝內經》就有記載: “久病者邪氣入深,刺此病者,深內而久留之”,故穴位埋線主要就用於治療慢性病及久治不愈的頑疾,臨床上對胃炎、胃食道逆流等消化系統疾病治療,客戶反饋效果好。
中藥調理治療
中醫認為,胃食道逆流雖在食道和胃,但與肝、膽、脾、肺等臟腑關係密切。其基本病機是肝膽失於疏泄、脾失健運、胃失和降、胃氣上逆、上犯食管,從而引起的一系列的臨床症狀。疾病的過程中可產生氣、血、火、痰、食、濕、虛等諸多病理變化,使病情纏綿難愈。此時運用中醫中藥治療就能發揮其辨證論治、綜合調理的優勢。
針灸穴位治療
針灸通過刺激體表穴位,通過人體自身的調整能力達到治療目的。
中醫說的脾胃就是指整個消化系統,脾與胃是相互聯繫的,食物通過胃吸收消化,再通過脾運輸到每個需要的地方。因此,胃食逆流的症狀與脾胃經脈息息相關。人體的穴道多半位在人體經絡上,適當的刺激可以增加對應組織或器官的活性,平衡或改善臟腑的功能。
按壓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可以對胃氣上衝的胸悶、心悸、咳嗽,與胃食道逆流上衝的‘火燒心’症狀有改善的效果。
位置:
內關穴位於左右手的手腕內側,約距離腕橫紋(手掌與小手臂交界處)3只手指頭(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)的距離,手腕內兩條筋之間的位置即為內關穴。
足三里穴為胃的保健要穴,對強化、保健脾胃非常有效,能緩解胃食道逆流伴隨的胃脹氣,也改善胃蠕動功能不佳與排便不順的困擾。除此之外,足三里也被稱為長壽穴,古時便有‘灸足三里得長壽’的養生秘訣。
位置:
外膝眼下三寸,脛骨脊旁開一寸。取坐姿後,雙腳踩踏地面、膝蓋彎曲成90度。找到膝關節外側凹陷處(外膝眼),此處直下4橫指即是足三里穴。
治療胃病的主要穴道之一,對於胃脹氣、打嗝、食欲不振、胃炎、胃潰瘍等,皆有保養或改善的效果。除了直接按壓外,亦可以中脘穴為中心,在穴位周圍熱敷與按摩,有助改善消化不良。
位置:
腹部,前正中線上,胸骨體下端和肚臍連線,距離肚臍四寸位置。躺平或站直時,胸骨體最下端跟肚臍連線的中間點,即中脘穴。
按壓太衝穴具有緩解心情焦慮、緊張、煩躁鬱悶與失眠的功用。適合因工作壓力大及受情緒波動所造成的胃食道逆流症狀,如泛酸、胃痛、火燒心、胸悶等。
位置:
腳背上,第一趾骨跟第二趾骨接合處,其上方一寸半位置。在腳拇趾與腳食趾指縫交界點,往上2橫指(食指跟中指)處,即是太衝穴。
俗話說疾病要三分治七分養,胃病尤其如此。胃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,很容易受傷,比如暴飲暴食,饑飽無度,嗜食辛辣、油炸、燒烤、黏膩或寒涼食物,還有飲食偏嗜等,都可能損傷腸胃。精神因素對脾胃影響也很大,過度憂愁思慮、緊張等的不良情緒均會傷及脾胃,誘發或加重胃食道逆流。因此,吃飯要做到飲食有節,細嚼慢嚥,少食多餐,並且保持愉悅的心情,才是治療和預防胃食道逆流病的根本之策。
療程推薦:中藥調理
電話: (02)-8772-5986
電子郵件: dr.aerya@gmail.com
地址: 台北市松山區慶城街24號5樓
爾雅粉絲團FB:爾雅診所李昀真醫師
取消政策: 取消預約或是更改預約時間,來電 02-8772-5986,或用Line : Dr.aerya與我們聯絡